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嶽池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嶽池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來源:中山日報

欄目:文棚
難以忘懷的胡記泡粑
每一個在世間行走的人,都有一個來處,那便是故鄉。
那個叫坪灘的小鎮,時不時會來撥動一下我的心弦。最活躍的引子,便是四川特有的一種糕點——泡粑。坪灘鎮上的胡記泡粑,給我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。
坪灘場鎮,依江而建,沿江兩岸多為木架結構的腳小樓,兩岸由一座古老的石橋相連,胡記泡粑的門臉,就在江流上頭的右邊,叫大坪街,具體多少號忘了。
1980年代初,改革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,坪灘的經濟也在慢慢放開,有特長的農民開始改變生存模式,不再專一地耕種那一畝三分地。胡記的老板,被鄉鄰戲稱為“胡粑粑”,概約三十出頭,中等個,圓臉,舉止間還餘留著農人的淳樸,顯得憨厚,常讓我倍感親切。據說,胡粑粑的手藝是從祖上傳下來的,真實與否不曾考據。
那時,在上學放學的路上,每天有三次機會可以遠觀胡記泡粑,遠遠看去像一堆雪上散落著幾朵紅梅花,畫感特美,很容易誘出人的食欲,多看幾眼後,唾液自然而然地充滿口腔,讓年少的我覺得很是羞澀,有時走過,還忍不住回頭。下午放學時,胡記關門了,再見就要等到第二天清晨。
有時,能從母親那裏得來一毛錢,緊緊地拽在手心裏,加快上學的步伐,在一片雲霧繚繞的胡記門臉前,急刹腳步,從排隊大人的胳肢窩鑽過去,踮起腳尖,揚著有些汗濕的一毛錢高喊:“來兩個泡粑!”其實泡粑就在眼麵前的簸箕裏,一個個雪乎乎的,冒著熱氣,胡粑粑的媳婦兩手翻花,拿起筷頭給雪娃娃們裝點紅痣,被她點過的雪娃兒,隨圓的肚肚上,馬上開出一朵四瓣梅花,“白裏透著紅,與眾各不同”,焉是好看呢,還不停地向外散發出誘人的香氣。我忍不住吞起口水來,想立馬咬上一口,會不會齒頰留香呢?趕緊催促胡粑粑的媳婦給我包上兩個。粑粑的媳婦,慢悠悠地拿起一方白紙,裹住兩個泡粑擱我手裏,然後一邊抽走錢,一邊嚀囑道:“紅姑娘,小心燙哈,慢些。”
護緊泡粑,彎腰溜出人群,“媽呀,得換個手,還真的燙呢。”實在等不了涼,一口咬下,“啊!蓬鬆香甜、軟糯柔和,還略微有一絲絲開胃酸。”三兩下,兩個泡粑就不見影蹤,意猶未盡呀!那口感一直記憶到今,難忘懷。現在的我,隻要一空下來,腦海裏關於坪灘,關於胡記泡粑的場景,就會一幀幀閃現,仿佛一切都如昨。
二零一五,四十幾年未曾回鄉的堂姐,回到嶽池,我帶她吃了些許嶽池特色:有嶽池的米粉,芶角的板鴨,顧縣的豆腐幹,還有火鍋,土雞啥的,臨走的前一天,她對我說,想吃一口家鄉的泡粑。我離開坪灘多年,胡記還在不在大坪街,是否依然營著業,不得而知。我就近,在嶽池的一家早點店找到了泡粑,給堂姐買上幾個,在她咬下的那一刻,我仿佛聽見凝結了四十幾年的鄉愁,刹那在舌尖的味蕾上釋放,泡粑或許就是堂姐心頭故鄉的味道吧!
有些遠離家鄉的遊子,會很固執地去追尋一道普通的菜,亦或糕點,亦或特色小吃,把那些不能表達的鄉愁,用味蕾釋放,在舌尖上去感受故鄉熟悉的味道,追憶流逝的時光。我對坪灘胡記泡粑便是如此。
(請勿微信投稿!文棚是一個以散文為主的共享平台,麵向全球華人開放,供作者、讀者轉發推送。其“寫手”欄目向全國征集好稿。凡當月閱讀量達6500次,編輯部打賞100元/篇。請一投一稿, 並注明文體。投稿郵箱:2469239598@qq.com,1600字以內。非簽約作家請注明真實姓名、聯係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、賬號。)
◆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
◆編輯:徐向東
◆二審:彭曉劍
◆三審:嶽才瑛
◆素材來源:中山日報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